top of page

軟包裝柔印的發展趨勢



【前言】本文首先發表於中國,是針對當地軟包裝柔印發展的分析,筆者於文中對軟包裝凹轉柔的機會與挑戰提出觀點,以期為行業發展拋磚引玉。台灣柔印界的情況雖然不盡相同,但仍具有不少的參考價值。


 

中國軟包裝柔印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相較 21世紀初期已有很大的進步,但仍與凹印有相當的差距。近年來,基於國家戰略規劃及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的趨勢,讓軟包裝凹轉柔再次受到關注。


柔印在中國軟包裝行業未能形成氣候的原因,首先是柔印的效果。由於凹印雄踞了軟包裝市場多年,自然成為行業的標準。凹印製版早將 175線(每英寸)視為入門水準,精細的產品都已採用 200線甚至更高的精度去展現。反觀中國國內的柔印,雖然軟包裝的印刷線數已從早期的 100~120線提升到 133線,但印刷呈現的效果(見下圖)遠遠不及 175線,更不用說200線及以上。因此柔印產品經常被包裝買家詬病視覺效果比較粗糙。


120線加網效果 133線加網效果



150線加網效果 175線加網效果


不難看出 120及 133線加網效果與 175線差距較大。 150線與 175線比較接近



柔印製版技術自從進入CTP(電腦直接製版)時代後,得到飛躍的發展,製版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在標籤行業,目前柔版完全可以做到 200線 1%的網點,印刷效果跟凸版及平版沒有差距,柔印在標籤行業已完全具備替代凸版及平版的能力。但為何在軟包裝行業,柔印卻不行呢?筆者分析可能的原因有:


一、對印刷設備的要求更高


標籤印刷一般是窄幅(通常幅寬在 400毫米以下),軟包裝印刷一般採寬幅(通常幅寬在 1000毫米以上),幅寬越寬,對印刷設備精密度的要求越高,控制也越難。同時,寬幅對於包括網目輪、版輪、套筒、供墨系統等相關配件的要求也大幅提高。舉例來說,寬幅機需要的高線數網目輪(外徑大、幅寬長),在製造難度上,比窄幅機大許多。


標籤柔印機早期也得依賴進口,高端窄幅柔印機的價格動輒上千萬(人民幣),確實令人望而卻步。但經過中國國內製造商的努力,逐漸縮小與進口機的性能差距,同時迫使進口機的價格下降。基本上,中國標籤柔印已擺脫進口機壟斷的局面。


軟包裝柔印的情況則尚無法與標籤行業相比,高端市場仍須依賴進口機,動輒一兩千萬(人民幣)的投資成本形成入行障礙,更是對軟包裝凹轉柔潑了冷水。設備數量越少,市場規模就越小,導致相關配件及耗材價格偏高,柔印的運行成本就居高不下,這是當前軟包裝凹轉柔的一道天塹,唯有市場規模擴大後,才能步入良性循環。若參考標籤行業的發展歷程,印刷設備在中國自產化是必經的過程,而這只能請中國印刷設備廠加油了!

(備註:台灣製衛星式柔印機的整體水準已接近歐洲品牌)


中國製衛星式柔印機


 

二、油墨及材料的差異


標籤材料一般比較適合印刷,油墨的附著力通常不是問題。再加上高品質標籤的印刷通常採用UV墨,在高線數印刷時表現良好,比較不會塞版,這是標籤柔印的優勢。反觀軟包裝,柔印的油墨體系與凹印不同,凹印的溶劑墨對印刷材料的表面張力要求不高(溶劑墨的附著能力很強),凹印的上墨量又大,所以凹印的印刷表現很好。柔印採用酒精墨,附著性能不如溶劑墨,上墨量容易受印刷材料的表面張力影響。尤其在高線數印刷時,油墨的性能十分關鍵,容易出現上墨不良及塞版的情況。


 

三、標準化推行程度


凹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各方面比較成熟,標準化的執行情況良好。凹印的操作可說駕輕就熟,業界通行的標準比較統一,少有爭議。柔印的標準化在標籤行業執行的狀況也不錯,因此柔印完全可以作為業界的主流。但標準化在柔印軟包裝行業始終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與發展,這是產業一大軟肋,不同包裝廠經常會印出完全不同的效果,這相當不利於產業的整體發展。


 

【軟包裝凹轉柔面臨的挑戰及對策】


一、品質


前面提到過,目前中國國內軟包裝柔印的主流線數仍停留在 120-133線,呈現出的效果遠遠不及凹印,造成包裝買家對柔印品質的不信任。對此,柔印的印刷線數勢必要提升,但這絕對不是只靠製作高線數的印版就能達成,還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在這裡列舉以下幾項:


(一)網目輪 網目輪被稱為柔印機的 " 心臟 " ,此話一點不假,想要提高柔印的線數,首先就必須提高網目輪的規格。以 150線印刷為例,網目輪的線數至少要 1000線以上。


線數只是對網目輪的基本要求而已,含墨量的重要性絕對不亞於線數,含墨量的要求分為絕對值以及均勻程度兩方面。過大的含墨量容易造成塞墨及網點擴大異常,不符合高端柔印的要求,因此,網目輪的含墨量必須控制在較低的範圍。含墨量均勻程度的重要性不亞於含墨量本身,由於高線數網目輪含墨量本來就低,如果含墨量的波動較大,就會造成整個版面的印刷效果不一致。試想,網目輪上的每個網穴是通過鐳射連續撞擊雕刻而成,高線數網目輪的網穴只有那麼淺,要在整個網目輪面上維持良好的均勻度實在不容易。目前市場上的網目輪交貨時都會提供線數、含墨量等資料,但含墨量的數據是否準確?均勻程度如何?是值得進一步關注的問題。


網目輪除了本身的品質及性能外,日常的維護保養也很重要。即便採購了高性能的網目輪,也可能因日常維護保養不當,造成含墨量下降、轉墨不均、刀線、傳墨漏失、鬼影、飛墨等影響印刷品質的問題。目前在中國國內網目輪維護的情況普遍不太理想,這也是限制柔印發展的關鍵之一。


網目輪在顯微鏡下觀測


左圖是清洗前的網穴,網穴堵塞沒有深度

右圖是清洗后的結果,網穴比較有深度,兩者的含墨量差別較大



網目輪3D掃描結果


左圖是清洗前的網穴,有多處堵塞,含墨量不均勻

右圖是清洗後的網穴,含墨量提高,也比較均勻

(圖片提供:上海鳴謙)



(二)油墨 柔版含墨量大了會容易髒版、網點擴張增加,而含墨量少了則導致印刷密度不足。因此高端柔印對油墨的基本要求是色濃度要高,這樣才能解決帶墨量少但密度要過關的矛盾。但色濃度高的油墨一般固含量較大,成本較高,如何兼顧色濃度及成本,將是油墨製造商的重大課題。


此外,油墨對薄膜材料的附著力、高速印刷需要的再溶性和穩定性等性能,也將決定高端柔印的表現。尤其針對食品包裝貼合膜,除了印刷效果以外,還要考慮貼合強度、耐蒸煮等問題,研發難度比表刷油墨高出許多。軟包裝柔印油墨的開發也將是左右產業發展的關鍵之一。


(三)貼版套筒 高端軟包裝柔印一般採用貼版套筒,可以簡化換版操作、節約換版時間,還能提高印刷的穩定性,前提是使用高品質的套筒。高端柔印對套筒的要求是尺寸精確、穩定性及耐用性。一個印刷周長一般需要配置 6到 10支貼版套筒。


貼版套筒的生產過程是每一支單獨加工,研磨決定外徑尺寸以及套筒表面品質,這是關鍵步驟。整套套筒的外徑尺寸必須接近,否則就容易出現套准問題。品質較差的套筒外徑可能是不均勻的,就是整個幅面上出現錐度甚至是波浪的現象,容易導致露白及套准問題。 耐用性是指套筒長期受壓後出現變形的可能。品質較差的套筒,很快會出現露白及套準問題,實際上是套筒受壓變形所造成。


蜂巢狀套筒結構,重量輕強度卻很高



(四)膠帶 膠帶除了把印版固定在套筒上,還提供印版緩衝以及支撐的作用。有經驗的印刷人員會按實際需要調整膠帶的硬度,這是實用的技巧。高硬度的膠帶適合實地印刷,可以有效提高密度;低硬度的膠帶適合網點印刷,可以降低網點擴大。


膠帶的回彈性能也必須考慮,回彈性能差的膠帶經不起高速印刷時頻繁擠壓變形然後回彈的重複過程,回彈不足就會導致露白及整體密度下降的缺陷,因此選擇高品質的膠帶才能確保印刷品質及穩定性。


膠帶不同硬度的選擇



上述這些影響品質的因素聽起來很簡單,執行起來卻相當不容易,關鍵還是在於中國柔印行業普遍對於標準化的忽視(筆者曾發表過「從凹轉柔的角度淺談柔印標準化」一文)。或是觀念的不足,或是基於成本考量,結果導致軟包裝柔印的品質難以提升、無法穩定。筆者認為目前網目輪的配置及維護保養是品質議題中最嚴峻的部分,大家若不重視改善,柔印的品質就難以更上一層樓!


 

二、成本


環保雖是柔印的優勢,卻無法成為包裝業者及品牌選擇柔印的有力條件,因為在商言商,成本和效益才是大家不變的追求。說實話,沒有多少人會願意用更高的成本來支持環保事業,這是市場的現實。


由歐美的經驗來看,柔印確實有成本上的優勢,但這個觀點在中國卻難以被認同。首先,柔印的初始投資巨大! 跟凹印相比,柔印機價格高上許多,柔印還多了網目輪、貼版套筒、膠帶等等。一部衛星式柔印機配置 二、三十根網目輪及上百根套筒實屬正常,但這又是至少數十萬(人民幣)的投入。柔印版的費用還高於凹印,怎麼看也沒有成本較低的跡象。


衛星式柔印的套筒倉庫



然而這其實是誤解,所謂柔印成本較低,是指“ 綜合運行成本 ”較低。柔印在很多方面的投入確實比凹印大,但是柔印在印刷效率、穩定性、工作轉換速度、油墨消耗、能源消耗、材料節約、排放處理成本等方面,確實比凹印存在優勢,尤其針對少量多樣的訂單,更能表現柔印的特色。因此我們確信針對合適的訂單,柔印的運行成本能比凹印更低。這個推論從中國成熟的柔印業者得到證實,只要運行得當,柔印的成本絕對可以低於凹印。


成本壓力容易讓大家誤入歧途。為了降低成本,有些業者在投入上就開始節約,採用廉價的網目輪、套筒、膠帶、刮刀、印版...等等。這樣看似把成本壓低了,實際上卻因為印刷品質下降、不穩定、效率低、損耗大、客戶不滿意,到最後佔不到便宜。所以凹轉柔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也是一個全面管理的課題,不光要從小處著手,更要看整體。不要忘了,我們最終目標是追求最低的“ 綜合運行成本 ”,單項成本最低不一定能促成整體最低。


尤其是剛接觸柔印的新手,筆者建議先不要追求單項成本最低,而應從妥當的角度,先把柔印做好。等累積一定經驗後,再從各個部分節省成本。否則就像還沒學會走路就想跑起來,最終摔個鼻青臉腫。按照我們的經驗,只要運行得當加上合適的訂單,柔印的成本完全可以跟凹印抗衡,甚至戰勝凹印。若有成本的優勢,加上品質優良,客戶當然沒有拒絕柔印的理由,這樣凹轉柔還有什麼困難!


 

三、市場規模


中國軟包裝柔印發展了 20年,目前也只佔據市場很小的比例,難以形成規模。市場規模不足也造成一些負面影響:


(一)採購成本偏高 市場規模較小,導致相關配件、耗材以及服務成本較高。 觀察歐美市場,他們的軟包裝市場以柔印為主,自然配套齊全、(相對凹印)成本低廉,更進一步強化柔印的優勢。中國則是相反,相比柔印,凹印具有強大的優勢!這個局面有賴柔印市場規模的擴大來逐漸改善。


(二)柔印知識貧乏 市場規模越小,受到的關注就越少,相關的知識、資訊、資源也越貧乏。很多對柔印感興趣的業者缺乏有效的信息管道,道聽塗說的結果反而對柔印存在強烈的不確定感。柔印產業人才不足也是相同的道理,關注越少大家越不瞭解,也就會缺乏進入柔印產業的動力。


(三)包裝買家的顧慮 由於市場上具備有高端柔印能力的印刷廠數量不多,自然也造成包裝買家的疑慮,尤其是大型、跨區域的品牌。如果供應商的數量不足,不僅是買方的控制權減弱,還會有供應能否穩定的顧慮。


因此,中國軟包裝柔印發展是在「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疑惑中艱難前進。


 

【關於軟包裝柔印發展的幾個考慮點】


一、是不是只有進口印刷設備才能滿足品質需要?


回答這個問題的前提條件是產品種類及期望的生產水準。軟包裝涵蓋範圍很廣,產品種類繁多,現在中國製衛星式柔印機的性能可以滿足一些產品的要求,例如透氣膜、收縮膜等,並非只有進口機能做到。但中國國產機與進口機仍存在著性能差距是事實,希望中國機業者能夠持續進步,縮小這個差距。

(備註:台灣製衛星式柔印機的整體水準已接近歐洲品牌)


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很多使用者期望用最低的成本來做最多的事,在中國國產機的基礎上,配置的網目輪、套筒、油墨還要選便宜的。這像是在普通的底盤上裝一部低馬力引擎,卻希望車子有優異的性能表現,實在是癡人說夢。


今後柔印設備的選擇很多,柔印業者應該根據自身的市場定位、產品層次、品質要求,來選擇合適的印刷設備及配置。不足或過高的配置都會造成將來的問題,這是投入柔印事業首先必須做的思考,也最為關鍵。


 

二、新型加網方式能否讓柔印質量獲得突破性提升?


近年市場上出現一些新型的加網技術,例如 ESKO 的驚奇網點、Project Blue 以及Bellissima 等。這些加網技術是在調頻網以及隨機加網等基礎上開發出來的,特點是用超高的線數 (一般可達 300線以上)展現並去除網角的概念,所以圖像的清晰度高、沒有摩爾紋的疑慮。這些新技術確實有其特點和用處,也將是推動柔印品質進步的一股力量。不過這種高清晰度的表現也必須建立在充足的印刷條件上,既然是精細的網點結構,高線數網目輪(至少1000線以上) 、 高色濃度油墨 、 穩定合適的印刷壓力也不可缺少。如果印刷條件不佳,是無法表現這些特點的。所以這些新技術不是魔術,不可能在鬆軟的沙地上蓋起大樓。


ESKO 驚奇網點



具備印好這些新型網點的配置,當然也一定能把傳統 150線甚至 175線的印版印好,因此印刷條件才是關鍵! 傳統加網方式只是按部就班,優點是容易理解、方便控制、穩定性佳,尤其在必須追凹印或柔印效果的情況下,仍是最穩妥的選擇。


即便有諸多新技術的加持, 要提升柔印水平還是得從基礎做起,沒有一步登天的可能。柔印不僅追求效果,更需要關注穩定性、再現能力 ,尤其面對小批量、頻繁重複印刷的市場趨勢,如何穩定批次之間的品質將是個課題。


 

三、柔印是否必須使用水墨才能表現環保的優勢?


水墨的 VOC 趨近於零,環保性能確實遠優於酒精墨以及溶劑墨,在環保議題方面肯定是最理想的選擇。水墨在紙張材料柔印上已發展得很成熟,能穩定運行,但在軟包裝領域則不是這麼回事。依照目前的技術能力,水墨想要同時滿足附著力、貼合強度、乾燥速度、色彩鮮豔度等性能要求,還存在著很多困難,要用水墨穩定運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軟包裝柔印的主流是酒精墨,雖然酒精墨也有 VOC 的問題,一樣得安裝 VOC 處理裝置,但酒精墨的 VOC 排放量只有溶劑墨的 1/3 左右 。酒精墨的性能優異,應用已趨成熟,價格也越來越市場化,從使用效果來看遠優於水墨。對凹印業者來說,使用酒精墨柔印替代溶劑墨凹印是現實可行的方案。尤其實施 VOC 總量控制後,凹轉柔還能讓產能有提升的空間!


 

四、柔印跟凹印是類似的印刷方式,只要照搬凹印的做法即可?


很多新上柔印的印刷業者都有豐富的凹印經歷,自然容易將凹印經驗延伸甚至照搬到柔印上來,但這是危險的做法。凹印跟柔印有諸多不同本質:柔印的墨層比較薄,做不到凹印那麼厚實 ;柔印的網點擴張比較大,容易受到印壓的影響,且在印刷過程中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短漸層是柔印的天敵,柔印難以做到完美的漸變到零;同時兼顧實地及高光,是柔印的弱點。諸如此類原本在凹印不值一提的,對柔印卻都是問題 。不過柔印也有獨到之處:印刷精美的小文字及線條、套准精度較高、色彩穩定性比較好等。柔印跟凹印好比兩兄弟,有相通之處,也有各自的特色。柔印有獨特的技術路線,不能照搬凹印,這是柔印業者應有的認知和準備。


 

在中國節能減排、 保護環境的決心,以及產業升級、淘汰落後產能的政策背景下,柔印勢必將有數十年來難得的發展契機。 雖有政策面的支持,但柔印面對凹印長期的壓制,還有很多難題要克服。在印刷品質方面,提升印刷線數到150線甚至更高乃是勢在必行,否則柔印只能充當不入流的配角。當前柔印的處境是跟強大的凹印競爭,困難的確不小。唯有透過相關供應商一起努力,排除市場障礙,也有賴柔印從業人員建立正確的觀念,將柔印引導到正軌上,軟包裝柔印才能得到健康的發展,才有與凹印一較高下的可能。


 

※ 撰文:信華柔印科技 * 嘉昱有限公司--林嘉彥 先生


※ 本文由「信華柔印科技 * 嘉昱有限公司」提供予「台灣柔版印刷協會」網站使用




bottom of page